长治城区一景。
风光旖旎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。本栏图片由张国平摄
海绵城市,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降雨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,可以减少城市内涝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、保护水生态环境、增加城市的适应性。
打造“小海绵”,在小区、公园新建透水性路面、下凹绿地;规划“中海绵”,完善传统雨水管渠系统,将溢流雨水外排至河道;整合“大海绵”,增强河湖、湿地等受纳水体的水资源涵养、蓄积、净化能力……作为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长治近年来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,让城市呼吸畅快、更具韧性。
展开剩余86%统筹规划 顶层设计强引领
位于长治城西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,面积达58平方公里,是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杰作。“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,我们启动了漳泽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。”长治市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,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岸线整治、绿廊建设等。
公园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,大雨过后,路面上几乎看不到水洼。雨水经植草沟、湿塘、下沉式绿地等多类型海绵设施调蓄净化后,汇入城市管网。
长治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,组建专门工作领导组。住建、发改、财政、规划和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入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组,具体负责落实国家和全省的相关方针政策,研究制定长治海绵城市建设政策、年度计划、考核办法,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,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。
目前,长治逐步构建起“领导组+海绵办+海绵科+海绵中心”四级管理机制,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行政和技术各部门横向联动、纵向延伸,全域管控。“还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,健全体制机制。”长治市住建局局长张庆宏表示,建设海绵城市,不仅要解决水的问题,还要探索出一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。2021年9月,长治市印发《长治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2021—2023年行动计划》,明确了总体工作目标、厘清了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。2023年4月,颁布施行《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》,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统领保障。
仲夏时节,雨水渐丰。如今,长治人不再为城市内涝担忧。这是因为,长治市统筹规划,结合城市更新,谋划实施了一批公园绿地、口袋公园、生态停车场等项目,从市政道路到背街小巷、从公园绿地到居民小区,一个个“海绵细胞”让整座城市对雨水“慢排缓释”。
海绵城市建设,不仅能提高城市治水能力,还会带动相关绿色经济产业链发展。“我们需大量购入透水混凝土、环保雨水口、雨水收集池等产品。”长治市城南生态苑海绵城市升级改造工程负责人王宁说。
为服务海绵城市建设,长治及时出台政策支持新型建材产业发展,先后扶持并引进10余家海绵城市相关研发生产制造企业,一批本地设计、施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,拉动相关产业投资逾百亿元。如今,长治市委将海绵城市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,旨在推动高品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。
示范带动 海绵体系渐成型
潞州区东环路是连接长治市区和高铁东站的重要通道,平日车流如织。一路上,有人行色匆匆。也有人放慢车速、摇下车窗,只为看一眼高铁东站附近梯田花海样式的景观海绵设施区:上层林木森森、雨水有引导,下层风景宜人、雨水能贮存。
这个位于城市“窗口”地带的区域是潞州区老顶山山体生态修复项目(庄里村东)的一个组成部分,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示范项目。近期,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。“项目主要分为山体修复区、景观海绵设施区两部分,所涉区域面积超7万平方米。”潞州区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负责人介绍。
“矿坑变成公园了,美得很。”庄里村村民董双平不住感叹。老顶山石灰岩资源丰富,庄里村附近群众一度从事石灰岩开采,后来采石场关闭后遭废弃,形成大面积裸露矿坑。如今,这里得到了科学的山体修复,还建起雨水管理系统完善、环境优美、生态健全的海绵城市山地公园。
在废弃矿山山体修复方面,项目组选用了“筑台蓄坡+坡脚支挡+生态绿化+排水综合治理”方案,技术成熟,工程成本低,便于维护。另一方面,海绵城市山地公园有效提升了老顶山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及防洪能力,有助于构建市区东山自然生态屏障。
该项目是长治在构建海绵体系过程中,以系统治理为抓手的代表。相较于以往的“末端”治理,长治转向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系统治理,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。如果说“系统治理”的对象主要是“大海绵”,“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”则分别针对“中、小海绵”。
强化雨水的源头减排。长治加快既有社区“海绵化”改造,大力实施世纪春天、圣鑫园等示范项目,昶龙壹号院、活力城C等新建住宅小区高标准设计,达到海绵建设与景观绿化有机融合。同时,充分利用街头绿地,建设海绵型口袋公园、生态停车场等。
完善雨水的过程转输,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能力。长治实施了长兴路、清华街、淮海街、潞阳门路等道路雨污分流改造,增大雨水管线排水能力,减少合流制溢流污染。建成延安路、紫金街雨水泵站,区域城市内涝隐患全部消除。太行路行泄通道成为众多海绵示范城市复制的经典案例。
现在,长治逐步构建起以漳泽湖雨洪调蓄枢纽为核心,浊漳南源、石子河、黑水河、南护城河、东防洪渠、壁头河6条河道水系为骨架,32个排水分区为单元的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系统。
水城共融 打造宜居新家园
除了活水、净水、蓄水、排水,海绵城市建设还让长治人在亲水的过程中,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夏晚凉风起,在漳泽湖畔漫步的人们多了起来。湖面映月,水草飘香。“过去的漳泽湖可不是眼前这个光景。”市民王女士说,现在的漳泽湖,晴天是一道风景线;雨天,则成为一块会吸水的“海绵”,解决了市区雨水蓄滞问题。
在石子河潞州区段沿岸,咖啡小馆、复古餐厅、特色酒吧热闹非凡,食客们围坐在一起,欢声笑语不断。石子河自东向西贯穿潞州区,最终汇入浊漳河南源。市民翟宏飞每天都来河道边遛弯,“下雨天也不耽误,现在走路可是幸福感满满。”他为这里去年开展的岸坡生态治理工程点赞。经过治理,石子河流域水质极大改善,河道行洪能力有了提升,沿途生态岸坡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。
“我们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。”张庆宏表示,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有助于为群众幸福加码。以市区开展的河流综合治理为例,河道清出的淤泥,经处理后成为沿岸植被生长的沃土。河水水质改善后,鱼类多了起来,水鸟逐水而居,形成了新的生态圈。水清岸绿的景观,为群众带来更有品质的城市生活。
留住水、利用水,让水与城市细胞紧紧相拥。近年来,长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,着力打造人水和谐、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之城。
改善城市水环境。结合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,长治市按照实施方案要求,统筹上下游、左右岸,系统治理,全面消除主城区21.34公里黑臭水体,健全管控机制,实现长治久清。
修复城市水生态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绿色优先、灰绿结合,城市自然生态空间逐年增加,城市天然水域面积占比达到2.35%,总透水面积占比达到45.3%。
涵养城市水资源。将雨水资源利用作为刚性指标,全面落实源头、末端全过程雨水利用设施建设。推进再生水企业应用尽用,河道补水使用再生水,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。
提高城市水安全。通过系统的工程治理、完善的管控制度以及专业的汛前、汛中、汛后运营维护管理,实现城市8处内涝积水点100%消除,建成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。通过对石子河、黑水河、南护城河、东防洪渠系统整治,河道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。
本报记者郭慧聪
记者手记
水为伴 乐安居
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,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建设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“海绵城市”。从此,“海绵城市”走入了人们的视野。
2021年,长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。立足主城区“东山—中城—西水”格局,构建海绵体系,升级改造了一批公园绿地、道路管网、河湖水系;以主城区为样板,带动全市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。过程中,探索形成“点线面源综合施策,山湖林草统筹治理,建管养护齐头并进”和“以管促建,以建带产,产城融合”的长治实践。
自古人择水居,城临水而建、因水而兴。海绵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水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,缓解城市“缺水内涝水脏”的困境。建设海绵城市,要注重项目的综合效益。项目建设者要关注,如何将人民的安全、生态需求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,以一种更精细的方式,让防洪排涝、生态修复等体系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。
就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而言,主要面临洪涝叠加、旱涝急转、水量减少、水土流失等复杂且典型的问题。长治自入选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,已在相关方面先行一步,作出示范。我们期待,长治在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过程中,再行探索,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,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,进一步巩固与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成果。
郭慧聪
(责编:李琳、温文)配资门户网址
发布于:山西省竞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